【原文】
燕攻齐,取七十余城,唯莒、即墨不下。齐田单以即墨破燕,杀骑劫。初,燕将攻下聊城,人或谗之。燕将惧诛,遂保守聊城[1],不敢归。田单攻之岁余,士卒多死,而聊城不下。
鲁连乃书,约之矢[2],以射城中,遗燕将曰:吾闻之,智者不倍时而弃利,勇士不怯死而灭名,忠臣不先身而后君。今公行一朝之忿,不顾燕王之无臣,非忠也;杀身亡聊城,而威不信于齐[3],非勇也;功废名灭,后世无称,非知也。故知者不再计,勇士不怯死。今死生荣辱,尊卑贵贱,此其一时也。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。
且楚攻南阳,魏攻平陆,齐无南面之心,以为亡南阳之害,不若得济北之利[4],故定计而坚守之。今秦人下兵,魏不敢东面,横秦之势合,则楚国之形危。且弃南阳,断右壤[5],存济北,计必为之。今楚、魏交退,燕救不至,齐无天下之规,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,即臣见公之不能得也。齐必决之于聊城,公无再计。彼燕国大乱,君臣过计[6],上下迷惑,栗腹以百万之众,五折于外,万乘之国,被围于赵,壤削主困,为天下戮,公闻之乎?今燕王方寒心独立,大臣不足恃,国弊祸多,民心无所归。今公又以弊聊之民,距全齐之兵,期年不解,是墨翟之守也;食人炊骨,士无反北之心[7],是孙膑、吴起之兵也。能以见于天下矣。故为公计者,不如罢兵休士,全车甲,归报燕王,燕王必喜。士民见公如见父母,交游攘臂而议于世,功业可明矣。上辅孤主,以制群臣;下养百姓,以资说士。矫国革俗于天下[8],功名可立也。意者亦捐燕弃世,东游于齐乎?请裂地定封,富比陶、卫,世世称孤寡,与齐久存,此亦一计也。二者显名厚实也,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。
且吾闻,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,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。昔管仲射桓公中钩,篡也;遗公子纠而不能死,怯也;束缚桎梏,辱身也。此三行者,乡里不通也,世主不臣也。使管仲终穷抑幽囚而不出,惭耻而不见,穷年没寿,不免为辱人贱行矣。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,据齐国之政,一匡天下,九合诸侯,为五伯首,名高天下,光照邻国。曹沫为鲁君将,三战三北,而丧地千里。使曹子之足不离陈[9],计不顾后,出必死而不生,则不免为败军禽将。曹子以败军禽将,非勇也;功废名灭,后世无称,非知也。故去三北之耻,退而与鲁君计也,曹子以为遭。齐桓公有天下,朝诸侯。曹子以一剑之任,劫桓公于坛位之上,颜色不变,而辞气不悖。三战之所丧,一朝而反之,天下震动惊骇,威信吴、楚,传名后世。若此二公者,非不能行小节、死小耻也,以为杀身绝世,功名不立,非知也。故去忿恚之心,而成终身之名;除感忿之耻,而立累世之功。故业与三王争流,名与天壤相敝也。公其图之!
燕将曰:敬闻命矣。因罢兵到读而去[10]。故解齐国之围,救百姓之死,仲连之说也。
【注释】
[1]保:留守,固守。
[2]约:束,捆绑。
[3]信:同伸。
[4]济北:指聊城。
[5]右壤:指平陆。
[6]过计:失策。
[7]北:通背。
[8]矫:矫正,这里引申为改革。革:改变。
[9]陈:通阵,战阵,战场。
[10]到读:即倒椟,倒转弓套。
【翻译】
燕国进攻齐国,夺得七十多座城,只有莒和即墨还未攻下。齐将田单就以即墨有限的残兵打败了燕国,杀了燕将骑劫。当初,燕国乐毅的部将攻下齐国的聊城,有人在燕王面前说他的坏话,燕将害怕被杀,便留守在聊城,不敢返回。田单进攻聊城一年多,士卒死亡过半,而聊城仍攻不下。
鲁仲连于是给燕将写了一封信,把信绑在箭杆上,射进城中。信上对燕将说:我听说,聪明的人不去做违背时势、不顾利益的事,勇敢的人不去做害怕死去而毁掉名誉的事,尽忠的臣子不先顾自己而后顾国君。现在您为了一时的激愤,不顾燕王失掉一位大臣,这不是尽忠;牺牲自己,毁了聊城,并没有在齐国表现出自己的威武,这不是勇敢;战功被废弃,名誉被毁灭,后世不称道,这不是聪明。所以,聪明的人不优柔寡断,勇敢的人不怯懦怕死。死、生、荣、辱、尊、卑、贵、贱这八个方面,得失、取舍的决定在此一时。希望您仔细考虑,切不可听取庸俗之见。
况且楚国进攻齐国的南阳,魏国进攻齐国的平陆,齐国已无心南顾,认为失掉南阳的害处不如收回济北聊城的好处大,所以决计要收回聊城。现在秦国出兵援助齐国,魏国不敢东攻齐国的平陆,这样,齐、秦连横之势已成,楚国形势就危急。再说,齐国放弃南阳,丢掉平陆,一心要保住聊城,他必定要尽一切力量实现这一计划。现在楚、魏都已退兵,燕国不发援兵救助聊城,诸侯中没有一国要图谋齐国的,齐、燕在聊城已相持一年,双方都已疲惫,我认为您是无法抵御齐国的。齐国必然要在聊城决一胜负,您千万不要犹豫不决。现在燕国大乱,君臣失策,上下糊涂。燕将栗腹率百万之众,却屡战屡败,万乘的燕国,被赵国围困,国土削减,君主困窘,被诸侯耻笑,您可曾知道?现在,燕王正胆战心惊,孤立无援,大臣不可依靠,国家疲惫,祸患日多,民心散乱,无所归向。您又以残破的聊城与齐国大军对抗,整整一年不能解围,这只是和墨子一样地善于防守;现今战争已十分艰苦,以人为食,以人骨为柴,但士卒坚守,决无二心,这就像是孙膑、吴起训练的士卒。其能已为天下所明知。所以为您考虑,不如停战休兵,保全战车、甲胄,去回报燕王,燕王必定高兴。士民看见您将如见到父母,朋友会兴奋地夸奖您,您的功业可以显扬。您对上辅助孤立无援的国君,以控制群臣;对下养育百姓,以帮助游说之士。改革政治,移风易俗,功名便可以传闻于天下。或者,您也可抛弃燕国,不顾议论,到齐国。可请求分给你封地爵位,富有可以与陶朱公范蠡、子贡相比,世世代代为诸侯,与齐国共存亡,这也是一种打算。这两者,可以显扬名声,得到实惠,希望您仔细考虑,慎重地选择一种。
而且我听说,计较细微末节的人,是做不出有威望的大事的;厌恶小的耻辱的人,是建立不起荣誉和美名的。从前,管仲射杀齐桓公,射中了桓公的带钩,这是篡逆;他不顾及公子纠而不殉难,这是怯懦;以后又戴上脚镣手铐,这是受辱。篡逆’怯懦’受辱’这三件事,老乡都嫌卑下而不与他交往,诸侯也不愿意要他为臣。如果管仲终身穷困抑郁,囚居而不出门,惭愧而不见人,那么,他这一辈子也不免只做一些丢人现眼、卑贱低下的事。可是管仲虽兼有这样三件错事,但仍然掌握齐国的政权,匡正天下,九合诸侯,并帮助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,美名传扬于天下,光辉照耀于邻国。曹沫是鲁国的将军,三战三败,失地千里,如果曹沫当时不离开战场,不去考虑以后,出战只知拼死而不知求生,则不过做一个战败被擒的将领。曹沫当一个战败被擒的将领,这不是勇敢;功业废弃,名声泯灭,后世无人称道,这不是聪明。所以,曹沫不顾三战三败的耻辱,退而与鲁君合谋,曹沫认为有机可乘。齐桓公是诸侯之首,受诸侯朝拜,而曹沫只凭着一支宝剑,便在葵丘的会盟坛上挟持桓公,面不改色,义正辞严。三战三败所失的土地,一下子完全收复,天下震动惊骇,声威远及吴、楚,名声传于后世。像管仲、曹沫这两人,并不是不能遵行小节,为小耻而死,他们认为与世长辞,功名不立,这不是聪明。所以去掉怨恨之心,而成就终身之名;不顾隐微小耻,而建立千载功业。因此,其功业与禹、汤、文武三王争高下,名声与天地共存亡。希望您加以考虑!
燕将说:谨遵命!于是休战撤军而去。所以,解除齐国之围,救民于水火的,是鲁仲连的这一番说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