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策

《战国策》也称《国策》,是一部独特的国别体著作,也可以说是一部独特的言论集、故事集。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策士游说诸侯、国君的活动和说辞,以及一些相关史实和历史人物。它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,反映了战国至秦汉之际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外交方面的重大活动,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、聪明智慧。
苏秦从燕之赵,始合从

【原文】

苏秦从燕之赵,始合从[1],说赵王曰:天下之卿相人臣,乃至布衣之士,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[2],皆愿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。虽然,奉阳君妒[3],大王不得任事,是以外宾客游谈之士,无敢尽忠于前者。今奉阳君捐馆舍[4],大王乃今然后得与士民相亲,臣故敢献其愚,效愚忠。为大王计,莫若安民无事,请无庸有为也。安民之本,在于择交。择交而得则民安,择交不得则民终身不得安。请言外患:齐、秦为两敌,而民不得安;倚秦攻齐,而民不得安;倚齐攻秦,而民不得安。故夫谋人之主,伐人之国,常苦出辞断绝人之交[5],愿大王慎无出于口也。

请屏左右,曰言所以异,阴阳而已矣[6]。大王诚能听臣,燕必致毡裘狗马之地[7],齐必致海隅鱼盐之地[8],楚必致桔柚云梦之地[9],韩、魏皆可使致封地汤沐之邑,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。夫割地效实,五伯之所以覆军禽将而求也[10];封侯贵戚[11],汤、武之所以放杀而争也。今大王垂拱而两有之,是臣之所以为大王愿也。大王与秦,则秦必弱韩、魏;与齐,则齐必弱楚、魏。魏弱则割河外,韩弱则效宜阳。宜阳效则上郡绝,河外割则道不通。楚弱则无援。此三策者,不可不熟计也。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动,劫韩包周则赵自销铄[12],据卫取淇则齐必入朝。秦欲已得行于山东,则必举甲而向赵。秦甲涉河逾漳,据番吾,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。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。

当今之时,山东之建国,莫如赵强。赵地方二千里,带甲数十万,车千乘,骑万匹,粟支十年;西有常山,南有河、漳,东有清河,北有燕国。燕固弱国,不足畏也。且秦之所畏害于天下者,莫如赵。然而秦不敢举兵甲而伐赵者,何也?畏韩、魏之议其后也。然则韩、魏,赵之南蔽也[13]。秦之攻韩、魏也则不然。无有名山大川之限[14],稍稍蚕食之,傅之国都而止矣[15]。韩、魏不能支秦[16],必入臣。韩、魏臣于秦,秦无韩、魏之隔,祸中于赵矣[17]。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。

臣闻,尧无三夫之分,舜无咫尺之地,以有天下。禹无百人之聚,以王诸侯。汤、武之卒不过三千人,车不过三百乘,立为天子。诚得其道也。是故明主外料其敌国之强弱,内度其士卒之众寡、贤与不肖,不待两军相当,而胜败存亡之机节固已见于胸中矣,岂掩于众人之言,而以冥冥决事哉[18]!

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。诸侯之地五倍于秦,料诸侯之卒,十倍于秦。六国并力为一,西面而攻秦,秦破必矣。今见破于秦,西面而事之,见臣于秦。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[19],臣人之与臣于人也,岂可同日而言之哉!夫横人者[20],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。与秦成,则高台[榭][21],美宫室,听竽瑟之音,察五味之和,前有轩辕[22],后有长庭,美人巧笑,卒有秦患,而不与其忧。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猲诸侯[23],以求割地。愿大王之熟计之也。

臣闻,明王绝疑去谗,屏流言之迹[24],塞朋党之门,故尊主广地强兵之计,臣得陈忠于前矣。故窃为大王计,莫如一韩、魏、齐、楚、燕、赵,六国从亲,以傧畔秦[25]。令天下之将相,相与会于洹水之上,通质刑白马以盟之[26]。约曰:秦攻楚,齐、魏各出锐师以佐之,韩绝食道,赵涉河、漳,燕守常山之北。秦攻韩、魏,则楚绝其后,齐出锐师以佐之,赵涉河、漳,燕守云中。秦攻齐,则楚绝其后,韩守成皋,魏塞午道,赵涉河、漳、博关,燕出锐师以佐之。秦攻燕,则赵守常山,楚军武关,齐涉渤海,韩、魏出锐师以佐之。秦攻赵,则韩军宜阳,楚军武关,魏军河外,齐涉渤海,燕出锐师以佐之。诸侯有先背约者,五国共伐之。六国从亲以摈秦,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。如是则伯业成矣。

赵王曰:寡人年少,莅国之日浅[27],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。今上客有意存天下,安诸侯,寡人敬以国从。乃封苏秦为武安君,饰车百乘,黄金千镒,白璧百双,锦绣千纯,以约诸侯。

【注释】

[1]合从:即合纵。
[2]高贤:肯定,赞扬。高贤义同。
[3]奉阳君:即李兑,为赵相,性喜嫉妒。
[4]捐馆舍:捐弃馆舍,为死亡的讳辞,或称捐馆。
[5]苦出辞:犹口出恶言。苦,恶。
[6]阴阳:指合纵连横。
[7]毡裘狗马之地:燕地出产毡裘狗马,故称毡裘狗马之地。
[8]海隅鱼盐之地:齐地在海隅,产鱼盐,故称海隅鱼盐之地。
[9]桔柚云梦之地:指楚地。楚产橘柚,有云梦泽,故称。
[10]夫割地两句:让人家割让土地,奉献宝物,这是五霸通过消灭敌人的军队,擒获敌军将领等手段所追求的目标。
[11]封侯贵戚:为尊贵的亲戚封侯。
[12]销铄:熔化,消除。这里指削弱。
[13]蔽:屏障。
[14]限:阻隔。
[15]傅之国都而止:靠近国都才停止进兵。傅,同附。
[16]支:对付。
[17]中:命中,来到。
[18]冥冥决事:稀里糊涂决定事情。冥冥,不明。
[19]破人之与破于人:击破他人与被他人击破,前面是使动用法,后面是被动句。后面一句臣人与臣于人与此句式同。
[20]横人:游说主张连横之人。
[21]榭:建在高台上的敞屋。据鲍本、《史记》等补。
[22]轩辕:何建章据顾炎武等说,注:当是轩县’音误,指诸侯之乐。
[23]恐猲:恐吓,胁迫。猲:通喝愒。
[24]屏:同摒,摒除。
[25]候:同摈,排斥。畔:通叛,反叛。
[26]通质:交换质子。刑:宰杀。盟:盟誓。
[27]莅国之日浅:管理国家的日子不长。莅,治理、管理。

【翻译】

苏秦从燕国到赵国,开始合纵策略,他游说赵肃侯说:普天之下,各诸侯国的卿相大臣,以至于普通的老百姓,没有哪一个不赞扬大王施行仁义的行为,都愿接受您的教诲,向大王进献忠心,这已有很久。然而,奉阳君妒嫉贤能,使得大王不能执掌国事,以致宾客疏远,游说之士都不敢前来敬献忠言。现在奉阳君死了,大王从今以后才得以和各方面的人士接近,所以我才敢来敬献一点愚忠以报效大王。为大王考虑,您不如让人民安定闲适,不要多事扰烦。安民的根本措施在于选择好诸侯国并与其建立良好邦交。有好的邦交人民就能安定,没有好的邦交人民就终身不得安定。我再说说外敌入侵的祸患:秦、齐两国是您的敌国,所以赵国人民不得安定;依靠秦国进攻齐国,人民不能安定;依靠齐国进攻秦国,人民也不能安定。可见图谋他国国君,进攻他国,常常会口出恶言,并与他国断交,所以我请大王千万谨慎,切勿说这样的话。

请您回避左右侍臣,让我说明合纵与连横的利弊。大王真能听从我的忠言,燕国一定会把出产毡、裘、狗、马的好地方献给您,齐国一定会把海边出产鱼盐的地方献给您,楚国一定会把出产橘柚的云梦之地献给您,韩国、魏国也必然献出很多城池和供您洗盥费用的城邑,大王的父兄外戚都可以受地封侯。让人家割让土地、奉献宝物,这是五霸通过消灭敌人的军队、擒获敌军将领等手段所追求的目标;使贵戚得以封侯,也是从前商汤放逐夏桀、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才争得的。现在大王不费力气就可以实现这两种愿望,这是我为大王感到欣慰的。大王与秦国结盟,秦国必然去侵略韩、魏;大王与齐国结盟,齐国必然去侵略楚、魏;魏国衰弱后就必然割河外之地;韩国软弱了,它就会献出宜阳。献出了宜阳,则通往上郡的路就切断了;河外割让了,道路就不能通到上郡;楚国衰弱,赵国就孤立无援。这三项计策,是不能不慎重考虑的。秦国攻下轵道,那么南阳就会动摇;再劫持韩国包围周室,那么赵国就会削弱;秦国再占领卫都濮阳夺取淇水之地,那么齐国必然会入秦称臣。假如秦国能在山东得到这些,必然就会进攻赵国。秦军渡过黄河,穿过漳水,占据番吾,那么秦兵必将交战于邯郸城下。这就是我为大王忧虑的地方啊!

现在,山东各国,没有哪个国家像赵国这么强大。赵国土地方圆两千里,精兵几十万,战车几千辆,战马上万匹,军粮可供十年之用,西边有常山,南边有黄河、漳水,东边有清河,北边有燕国。燕国本是一个弱国,不足畏惧。并且秦国在诸侯国中最害怕的是赵国。然而,秦国不敢发兵讨伐赵国是因为什么呢?是因为秦国担心韩、魏两国在后边算计它。这样看来,韩、魏两国就是赵国南边的屏障。秦国攻打韩、魏就不是这样了。韩、魏没有名山大川的阻隔,秦国只要对它们一点点地吞食,一直到靠近国都才停止进兵。韩、魏不能抗拒秦国,必然会向秦称臣。韩、魏臣服于秦后,秦国就没有韩、魏的阻隔了,战祸就将降到赵国头上。这也是我为大王忧虑的地方。

我听说,尧连三百亩这么大的地盘都没有,舜没有一尺那么大的地盘,他们竟然拥有了天下。禹只有一个不满百人的部落,竟成为诸侯的共主。商汤、周武王的兵士不满三千,战车不过三百辆,最后成为天子。这都是因为他们获得了治国安邦的正道。所以英明的国君,对外要估计敌国的强弱,对内要衡量士卒的多寡、贤与不贤,不要等到两军相拼,而胜败存亡的关键就已心中有数。怎么能被众人之言所蒙蔽,稀里糊涂决定事情呢!

我私下拿天下地图察看。诸侯的土地相当于秦国的五倍,估计诸侯的兵力相当于秦国的十倍。假如六国能团结一致,合力西向攻打秦国,秦国必定灭亡。现在各国被秦国灭亡,却西向而共同侍奉秦国,向秦国称臣。灭掉别国与被别国灭掉,让别国臣服与臣服于别国,两者哪能相提并论呢。那些主张连横的人,他们都想割让诸侯的土地来与秦国谈和。一旦能和秦国讲和,他们就可以高筑台榭,美化住宅,欣赏竽瑟所奏的音乐,品尝各种美味,前有舞乐,后有宫女,美人姣笑,然而一旦秦祸临头,他们却不与诸侯共忧患。因此主张连横的人日夜寻求靠秦国的权势来恐吓诸侯,以求得向秦国割地。请大王对此要深思熟虑。

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怀疑他人,不轻信谗言,摒弃一切流言蜚语的滋生,杜绝结党营私的门户之争,这就使得君主尊贵、疆地广大和兵强马壮了,我也有机会在大王面前尽效愚忠了。所以我私下为大王谋划,不如联合韩、魏、齐、楚、燕、赵,六国合纵,以此抗拒秦国。通令天下的将相,一齐到洹水之畔集会,交换质子,杀白马,结盟誓,共订盟约。盟约说:假如秦国攻打楚国,齐、魏都要各出精兵帮助楚国,韩国负责切断秦国的粮道,赵国渡过黄河、漳水,燕国则派大军死守常山以北。假如秦国攻打韩、魏,楚国就切断秦国的后路,齐国派精兵援助韩、魏,赵国则渡过黄河、漳水,燕国则派兵守住云中。秦国如果攻打齐国,楚国就负责切断秦国的后路,韩国派兵守住成皋,魏国封锁午道,赵国越过黄河、漳水、博关,燕国则派精兵援助齐国。假如秦兵攻打燕国,那赵国就守住常山,楚国进兵武关,齐军渡过渤海,韩、魏出精兵援助燕国。秦兵如果攻打赵国,那韩国就进兵宜阳,楚军进兵武关,魏军驻扎在河外,齐军渡过渤海,燕国则发精兵援助赵国。诸侯国中有先背弃盟约的,那其他五国就共同出兵讨伐它。只要六国形成合纵来抵抗秦国,秦国必定不敢出兵函谷关侵略山东六国了。这样大王的霸业就可成就了。

赵肃侯说:我年纪小,执掌国政的时间又短,还不知道为国家长远打算。现在您有意保卫天下、安定诸侯,我谨以国家听从教诲。于是赵肃侯就封苏秦为武安君,拨给他战车一百辆,黄金千镒,白璧百双,锦绣千匹,用这些财物去与诸侯缔结合纵之约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